-
哈尔滨近郊农场探索多元化养老产业新模式
在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近期召开的养老产业专题座谈会上,相关部门提出将重点推进近郊农场养老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整合区位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集居家、社区、机构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产业链。 一、区位优势赋能养老产业升级 农垦哈尔滨管理局下辖的红旗、闫家岗、香坊、阿城四个农场凭借毗邻哈尔滨城区的交通便利性,近年来加速布局养老产业。红旗农场通过"养老+旅游"模式开发康养度假项目;香坊农场在新建住宅区配套1.7万平方米社区养老设施;闫家岗农场则利用生态资源建设复合型养老社区。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区域协同效应。 二、政策驱动下的产业体系构建 2023年黑龙江省出台的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国有农场转型养老服务业。农垦哈尔滨管理局据此制定三级养老网络建设方案:居家养老重点改造适老化住房,社区养老完善日间照料中心,机构养老发展医养结合综合体。目前已有多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民生工程清单,获得专项财政支持。 三、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 为破解传统养老机构运营难题,管理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在闫家岗农场试点"公建民营"模式,由专业机构承包养老中心运营;香坊农场探索"以房养老"资产置换机制;红旗农场开发候鸟式养老会员制服务。这些创新既保障了基础养老服务供给,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四、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实践 部分农场已启动智能化改造工程,包括安装远程健康监测设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搭建应急呼叫平台等。阿城农场正在测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相应养老服务。 五、产业链延伸创造新增长点 管理局计划培育养老关联产业,发展老年食品加工、康复辅具租赁、护理人员培训等配套业务。红旗农场拟建设东北特色药膳研发基地,香坊农场筹备开设老年大学分校,通过产业融合提升整体效益。 当前,农垦哈尔滨管理局正着手制定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未来将通过统一品牌输出、专业人才引进、跨区域合作等措施,推动养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黑龙江省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新范式。
2025-08-29
-
阿城区博碾村"五色产业"融合生态优势精准脱贫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阿城区博碾村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资源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五色产业"驱动的脱贫路径。依托黑木耳、生态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该村实现脱贫项目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上百户贫困户增收,成为山区脱贫的典型范例。 一、 黑色产业:循环农业激活闲置资源 博碾村利用林下空间发展黑木耳种植,通过合作社统一菌包供应、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降低农户经营风险。黑猪养殖采用"大户+订单"模式,既解决饲料来源问题,又保障市场销路。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使每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二、 白色产业:稻鹅共生提升土地效益 依托优质水稻种植传统,村民引入稻田间作养鹅技术。鹅群除草施肥减少农药使用,产出的生态稻米和鹅肉通过合作社溢价销售。配套建设的米业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吸纳贫困户参与分拣、包装等环节。 三、 红色产业:药企合作构建稳定收益 与药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农户种植的山楂直接进入药材供应链。标准化栽培技术确保品质,百亩种植区形成连片产业带。该模式风险低、收益周期长,特别适合缺乏劳动力的家庭。 四、 黄色产业:订单农业破解销售难题 万寿菊和黏玉米种植采取"加工基地+农户"订单模式,从播种到采收全程指导。万寿菊提炼的天然色素市场需求稳定,而黏玉米速冻加工后错季销售,实现土地多重增值。 五、 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盘活山林资源 凭借90%的森林覆盖率,发展林下参药种植、蜂蜜采集和农家乐项目。红彪合作社的蜂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农家乐整合采摘、民宿等业态,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收果"的全季旅游链。 通过五色产业协同发展,博碾村构建起多元增收体系。2021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特色产业产值占村级经济总收入比重达75%。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融合模式,为同类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2025-08-23
-
曲磊调研阿城区精准扶贫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哈尔滨市近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联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市委常委深入阿城区实地考察扶贫项目与金龙山旅游开发进展,强调要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一、聚焦民生痛点精准施策 在阿城区双丰街道椴树村走访期间,市领导详细了解困难群众家庭收入结构与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当地通过干部包保机制,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春耕协助、养殖技术指导等定制化服务,同时引入商业保险等保障措施。调研指出,后续需重点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项目衔接。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 位于阿城区的粮食加工企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障粮源质量,同时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考察组现场查看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后强调,要推动传统农业向品牌化转型,支持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发富硒米等高端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文旅融合激活生态资源 金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在建的防火观光塔项目兼具生态防护与旅游观光功能,建成后将形成地标性建筑群。市领导要求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加快完善康养民宿、会展接待等配套业态,打造四季全时旅游目的地。目前景区已形成登山徒步、冰雪运动等特色产品体系,正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 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调研强调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模式,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扶持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同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旅游收益分红机制,确保群众持续增收。阿城区下一步将建立扶贫项目库,重点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025-08-21
-
农垦哈尔滨管理局以生态文旅为引擎打造冰城近郊宜居新城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垦哈尔滨管理局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区域资源,重点推进近郊农场城镇化改造与生态产业融合。该局以闫家岗、香坊等五大农场为核心载体,构建集康养、旅游、宜居于一体的"后花园"体系,为哈尔滨市城乡协同发展提供新范式。 一、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农垦哈尔滨管理局依托松花江流域生态资源与城郊地理优势,制定"一核五组团"发展框架。以哈尔滨主城区辐射为动力源,规划闫家岗农场发展滨水康养、香坊农场建设文旅综合体、红旗农场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区、阿城农场开发休闲观光带、青年农场打造智慧田园社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卫星城镇群。 二、生态基建与产业升级 闫家岗农场启动通湖生态廊道工程,采用乡土树种进行立体绿化,同步建设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康养社区,配套医疗文化设施改造升级。香坊农场实施道路景观提升计划,通过夜间光影系统与芳香植物种植,塑造特色城镇风貌。红旗农场新建智能温室30栋,将农业生产与研学体验相结合。 三、特色产业培育路径 康养产业方面,重点开发医养结合型养老公寓、中医理疗中心等业态,预计形成年接待10万人次的服务能力。文旅融合方面,整合松花江湿地资源开发水上运动项目,修复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展馆。现代农业方面推广"认养农业"模式,已建成2000亩有机果蔬直供基地。 四、城乡融合创新机制 建立"农场+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政策,吸引城区人口反向迁移。在青年农场试点"宅改"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集群。 五、可持续发展保障 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保留农场40%以上生态绿地空间。建立智慧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环境质量与资源消耗。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目前已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 该规划实施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形成哈尔滨市半小时经济圈内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产业承接区。相关专家表示,这种城郊融合型发展模式为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8-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